“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各项治理措施、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是实现2035年美丽中国愿景的关键时期。通过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为农村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开辟“通道”。
养殖垃圾处理产业链简介
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在地方政府和农业生产实体的积极配合下,各地区通过积极示范和推广养殖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加大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创新,提升了养殖垃圾的利用水平。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规模和标准化越来越完善,产业链不断延伸,经济效益日益突出。
养殖加工业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是指农户饲养的牲畜产生的垃圾(目前主要是指养殖场,因为零售养殖很难处理粪便),主要是指粪便和畜禽尸体;
中游主要指养殖废弃物处理设备、处理厂等。包括能源、饲料和肥料处理;
下游主要是指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后的产品应用领域,包括养殖业、种植和家用清洁能源。
我国养殖垃圾主要以畜禽粪污为主
养殖垃圾是指畜禽在饲养过程中产生的排放物,以及处理死畜禽尸体或饲养饲料和饲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对畜禽养殖排放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利用方式主要有退耕还林、厌氧消化产沼气、生产有机肥、再生饲料等。养殖废弃物总量巨大,种类繁多,可概括为畜禽粪便等养殖垃圾。
我国养殖垃圾年产量巨大,2020年超过30亿吨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在保证日益增长的畜产品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养殖废弃物。不同的牲畜产生的粪便量是不同的。根据畜禽养殖规模,结合畜禽养殖周期和数量,2020年全国养殖垃圾产量预计约为31.4亿吨,给环境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注:根据数据可得性,上述畜禽粪便产量统计范围不包括所有畜禽品种,实际畜禽粪便产量大于上述估算值!
因地制宜,生态养殖实现畜禽粪肥资源利用
畜禽粪便还田是解决养殖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畜禽养殖要因地制宜找到合适的养殖模式,然后根据不同的养殖规模构建不同的流通模式。生态循环模式是根据不同养殖生物之间共生互补的原则,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的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是一种养殖方式。生态循环养殖有利于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资源利用,减少废物和污染物,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养殖模式将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以“食物链”的形式,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转化,保证系统各环节生物群的正常同化和异化。
通过该网络,系统对环境的污染排放明显减少,饲料成本大大降低,动物产品的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得到有效提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目前,我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93%。“十四五”期间,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生态养殖模式作为畜禽粪便最经济有效的资源化利用方式之一,将在未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