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号
  • 手机端
24小时销售热线 18600464353
新闻资讯 News
最新新闻 / News More
136
2022 - 02 - 23
今年春运,疫情形势严峻复杂,铁路部门面临保障出行、防控疫情的双重考验和压力。为保障旅客安全出行,春运期间,很多科技力量都投身到防疫一线,一切只为了守护人们的回家之路。其中消毒机器人更是成为各地科技+抗疫的明星应用,大有广泛普及之势。  1、消毒机器人3.0亮相虹桥火车站  在上海虹桥站的候车室内,2台消毒机器人让不少在此候车的旅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一时之间成了“网红”。通过识别环境,它可以自主避开障碍物,做到一边清扫一边消毒,还能通过顶部装置喷出雾化的消毒剂,快速消杀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等。凭借其无人驾驶技术和智能识别技术,有效减少人员之间的接触频次,降低了清洁工作者和往来旅客的感染风险。  这款3.0版消毒器人,它们兼备病毒消杀、智能充电、云平台操作等多项功能,搭载了全球首创的视觉与激光融合导航定位系统和微波传感系统,多重感知与AI算法相结合,帮助其打通对视觉、触觉、深度和距离等多维度、全方位的感知能力,实现对环境的无死角感知,从而更智能、高效、安全地完成清洁任务,近2,000平米的上海虹桥站候车大厅,只需30分钟即可完成一次消毒清洁全覆盖。  2、智能雾化消毒机器人“小白”入驻北京南站  北京南站多了一名特别的工作人员——“小白”,“小白”是智能雾化消毒机器人,在开展人工消杀的同时,按照程序设定的时间和轨迹,对候车大厅公共区域进行喷雾式消毒,进一步提升消毒效果。相比人工消杀,“小...
137
2022 - 03 - 07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水资源紧缺问题愈发严峻的形势下,关注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已成为当务之急。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安宁生态环境”的发展战略,这不仅是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水资源管理工作始终,通过集中合理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对建设绿色呼伦贝尔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突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刚性约束  让绿水青山“成色”越来越足  2019年,我国全面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十六字”治水思路,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节约用水管理有力推进,水资源监管持续强化,水生态保护不断加强,农村饮水保障显著提升,河长制湖长制成效进一步显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更加协调。  20...
138
2022 - 03 - 17
据了解,我国供水管网的实际漏水情况十分严重,漏损率的增加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和可能带来水质的下降,更降低了水资源利用率,加剧了城市的缺水问题,其影响几乎涉及到供水企业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人均淡水之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有300多个城市属于联合国人居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缺水形势极其严峻,公共供水管网漏损对于水的浪费可不少。   因此,在推进全民节约用水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好输水漏损问题。   1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到2025年,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网压力调控水平进一步提高,激励机制和建设改造、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水平进一步提升,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达到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确定的一级评定标准的地区,进一步降低漏损率;未达到一级评定标准的地区,控制到一级评定标准以内;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   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仪器仪表来助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依靠仪器设备进行现场搜索的漏损检测硬件技术不断更新的同时,涌现出了一类依靠计算机仿真软件、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
联系我们
北京精诚瑞博仪表有限公司
销售热线:400-6616-819
公司总机:010-53108563/65/68/69
总部传真:010-53108566
总部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创新路27号3号楼2层
近日,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的通知》(下称《通知》),文件突出表示,将提升全国非常规水源利用量,确保到2025年,全国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超170亿立方米。   鉴于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供需差距较大,非常规水源的开发与利用临到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上述文件提出的硬性规定,实际上也是为缓解当下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   工业用水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对工业领域开展非常规水利用必要性强。在今年2月,工信部科技司正式批复成立“工业非常规水利用行业标准化工作组”,工作组由30多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将通过一系列措施,规范、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非常规水利用技术、工艺、设备,以进一步推动工业领域节水增效,助力完成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可以说,该工作组成立也正预示着工业领域的非常规水源利用将变得更为规范。   非常规水源主要有雨水、再生水、淡化海水、矿井水、微咸水等,并且在经过技术工艺的处理后能够达到再利用的标准,替代部分常规水源。而这些非常规水经过处理后,将主要被用于景观环境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地下水回灌用水等。   因此,大众有理由相信非常规水利用面还是相对比较可观的。放眼全球,非常规水利用也正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其中,海水淡化技术、再生水循环利用是重要的两个非常规水资源探索攻坚地带。   ...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9
浏览次数:385
行业绿色发展,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题中应有之义。污水处理利用作为水处理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一课,其与“双碳”目标的配合度较高。   自2020年,碳达峰碳中和的大字正式嵌入我国环境绿色发展的背景墙,要求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得不看到,该目标的设定仍具有紧迫性与挑战性。   当前,水处理行业围绕“双碳”开展了不少研究,如水处理设备高效化运行、精准化工作水平的提升,还有降低处理能耗也是热议焦点。   水处理行业如何降低行业碳中和的压力,污水处理方式中,哪款更得“双碳”心?   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王洪臣主任曾公开提出,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三大碳减排着力点包括:对是否应取消化粪池明确态度、对氧化亚氮的控制加大研究力度、对节能降耗重要性的认识提升高度。另外,他也提到,在水处理的其他方面也要加大“低碳改造”力度,如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场地空间光伏发电、利用出水排放落差水力发电、利用污水中的低位能源制热制冷、利用发酵污泥做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 在污水处理提标改造的当下,增添“低碳改造”的衡量标准,是污水处理行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从系统层面看,E20研究院水业研究中心总监井媛媛女士认为,未来在双碳战略加持下,水治理将再度加强系统性治理的联动模...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8
浏览次数:400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而我们的用水量又居世界前列,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资源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等问题显著。       此外,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得我国水资源面临着水量衰减和水质恶化的严峻问题,各地纷纷打起了地下水的主意。但是无序开采导致几年前经常曝出某地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塌陷、海水倒灌等新闻。   “神秘”的地下水,隐藏在土壤之下,渗透在岩石空隙之中,为土壤岩石提供有力的支撑。合理开采地下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已知的获取地下水有两种方式,天然地下水露头和人工开采。地下水可以通过泉水等自然排泄方式向外界输送水量。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山区丘陵及山前地带的沟谷与坡脚,常常可以见到。   人工开采方式包括井孔抽取,渠道、坑道开挖等。其中利用井孔抽取地下水是地下水开采利用的主要方式,在居民生活、工业企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等供水过程中均较为常见。农村地区常见的大口井、压水井,就是最为简单的地下水开采方式。城镇的集中供水多采用工艺更为复杂,深度相对较深的开采井群的方式开采地下水,通过管道输送到水厂经过适当处理,进入输配水系统实现供水。   在地下水开采过程中,仪器仪表的身影无处不在,从找水到采样检...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5
浏览次数:418
水,我们无比熟悉却又陌生的一样东西,它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并且我们几乎每一天都会接触它,但与此同时却又有很多人并不了解,水资源离我们虽然很近,但是它却十分稀缺且珍贵。   为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也是我国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的第一日。我国将本届“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定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第三十届“世界水日”,你知道哪些监测仪器仪表助力水治理吗?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解决水资源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据悉,为监测进行水治理,我国建成了数十万的地下自动水质监测站,全部安装一体化地下水自动监测设备,实现了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和人类活动经济区的地下水水位、水温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数据接收,与水利部门地下水监测数据实时共享。   根据《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显示,地下水占全国水资源的1/3,是全国总用水量的20%。我国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均来自地下水,全国655个城市中,有四百...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4
浏览次数:403
截至2020年底,2914个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   2021年,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别急着庆祝,黑臭水体的硬仗还不算完!接下来,该需要各地展现“绣花针”功夫了。   生态环境部在前几日的例行发布会上就表示,要跟黑臭水体治理这个“硬石头”死磕到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截至目前,黑臭水体三年治理在全国范围内的资金投入已经超过1.5万亿。可见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决心很坚定。   不过,随着黑臭水体治理管控的程度逐渐提升,可供调整的区间缩小,找到症结越发不容易了。而从此前《“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设定的目标来看,2025年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差距仍存,任务很重。需要强调,黑臭水体治理的“绣花功夫”要落到实处!水生态环境司司长介绍说,黑臭水体面临很多困难,他们将城市划分称几万个排水单元,制定相应的达标工作规范,一个一个地抓,“绣花针”功夫展现出来,才将水环境整体水平提上去。从经验中可以看到,黑臭水体治理没有捷径可走。各地追求水体质量达标的同时,更要注重水生态恢复。   水生态修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黑臭水体的存在不仅仅是地上的污染,地下的污染才是重点。其中最紧要的还是管网问题,污水、雨水“同流合污”,管网漏损情况严重。   而如今,管网设施建设水平滞后,且管网底数...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3
浏览次数:389
生态环境部2022年的首次例行发布会,主题围绕碧水保卫战进行。其中有大众对于“水”环境的关注,对水环境提升的迫切希望。   当前,我国的水环境整体向好,继续强调“稳进”是深化保卫战的重要方略。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提出,“十四五”期间不宜过于追求指标评价为主的优良水体比例,应该把重心放在筑牢基础,补齐短板上来。   “十四五”与“十三五”比较,水体优良比例的设定目标上升1.6%。并不意味着各地方、各部门可以放松警惕,而是希望将重点工作放到重点、难点的地方,集中攻坚。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尽管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工作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面源污染、少数地区的劣V类断面难度大,包括部分重点湖泊蓝藻水华多发频发等。   可见,这些问题是当前水环境提升的短板问题。水承载能力的提升如同“木桶定律”所呈现的那样,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   城乡面源污染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相比,治理范围广、难度大,恢复速度慢。面源污染主要是污染物从不特定的地点,经冲刷并径流汇入水体引起的水体污染问题,污染负荷总体较大。   面源污染治理的瓶颈在哪儿?分散、隐蔽、难度大等都是它的突出特点。随着问题的日益堆积下,其逐渐成为了水生态环境污染的一大原因。   要深入开展碧水攻坚战,攻坚的中心要放在...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3
浏览次数:412
“十三五”时期,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控取得积极成效。同时应该看到,一些地区重金属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重金属污染防控任重道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为进一步强化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控制,有效防控涉重金属环境风险,生态环境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以下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重点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较快提升,重金属环境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推进治理一批突出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问题。到2035年,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防控制度和长效机制,重金属污染治理能力、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和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重金属环境风险得到全面有效管控。  同时《意见》特别指出,要健全标准,加强重金属污染监管执法,其中明确提出要完善重金属污染物标准体系。包括,研究修订铅锌、电镀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制定出台废水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安装、运行、验收技术规范。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化工污染成为重大污染源。苯、酚、磷类有机污染及镉、砷、铅、铬、汞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在对空气、水体造成污染的同时,也成为土壤中长期存在的“毒瘤”。业内人士指出,重金属无论是污染水体,还是污染大气,最终都会回归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资源,事关家家户户的米袋子...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2
浏览次数:386
765页次46/110首页上页...  41424344454647484950...下页末页

网站导航

在线留言

  • 姓名:
  • 电话:
  • 留言: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创新路27号3  号楼2层

咨询电话:010-53108563/65/68/69
企业邮箱:jingchengruibo@163.com
服务热线:18600464353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浏览手机端
Copyright ©2018 - 2021 北京精诚瑞博仪表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返回顶部
X
5

电话号码管理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6

微信公众号

等待加载动态数据...

等待加载动态数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