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2022
-
12
-
08
近日,解放日报发出了《零碳食品兴起,噱头还是动真格?》的灵魂拷问,相信不少人也都有这样的疑惑。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以下三个清醒的认知。 1、零碳食品未必是假 既然打着零碳的招牌,而且很多都是伊利、雀巢、盒马这样的大品牌,作出自砸招牌的事情倒也不至于。在“双碳”目标下,食品行业探索“零碳”解决方案是必然的。而且来自亿欧智库的研究报告显示,事实上,食品行业9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于生产、切割、混合、烘焙等加工过程中使用的能源、食品运输等间接排放。就农产品而言,化肥的使用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然后是运输和包装环节。因此,贴上“碳中和”标签的食品们——蔬菜采用有机肥,奶粉不使用化学制剂;生产采用清洁能源,包装使用可再生植物基材料,打造碳中和工厂,甚至像饮料这种碳排放大部分来自上下游的,中游厂商都在“居中调碳”。像达能投资全新包装材料,百事推出“无瓶标”可乐,雀巢开设咖啡胶囊回收采集点,伊利建立了全链减碳三大平台,并联合利乐、菲仕兰、科汉森、罗盖特等43家全球产业链伙伴共同提出了“零碳联盟”概念等等,都是食品业的“零碳”尝试,个中努力确实不假。2、零碳宣传不必全信 那么为什么说不用全信?零碳食品的标准不明确,决定了行业的发展远没有达到有序精细化控制的状态,换句话说,全凭自觉。 据悉,截至今年(2022年)8月,全球已经有9家获得认证的碳中和食品工厂,其中4家在中国。说到认证,很多产品...